2025年暑期,我校计算机学院研究生赵思程、轻工化工学院本科生吕洁莹、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本科生黄浩钏三位优秀学子成功入围由香港岭南大学与多伦多大学联合主办的“人文科技暑期实习项目”(Humanitarian Technology Summer Initiative 2025),与来自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名校的20余位优秀青年大学生共同协作,在香港岭南大学用6周时间深耕 “金字塔底层(BoP)社区需求”,在解决香港劏房制冷、东南亚民生难题等真实社区需求实践中,以科技创新为桥梁,分为3个专题小组,开展了一场跨越地域与学科的 “科技向善” 实践,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让科技真正成为温暖弱势群体的力量。

图片简介:参与此次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与老师
突围全球竞争,展现广工实力
该项目由岭南大学创业行动(LEI)与多伦多大学全球工程中心(CGEN)联合主办,项目聚焦科技创新与社会公益的跨学科实践,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应对发展中国家底层社区在医疗、环保、民生等领域的迫切需求,要求团队完成 “需求调研 — 原型开发 — 实际测试 — 落地应用” 全流程创新。
今年2月,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岭南大学创业行动面向全校发起招募,经过材料初审与全英文面试的激烈角逐,我校三位同学从全球200余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高校唯一入选的代表团队。“这与学校长期在创新创业及科研方面的培育密不可分。”赵思程同学在总结中这样写道。他早在本科阶段就是计算机学院“小平科技创新团队”QG工作室的核心成员,研究生阶段参加了广工-华为鲲鹏&昇腾开发者创享社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他和团队同学多次走进华为开发者大会、创享日活动,经过与技术大咖交流和团队协作,研发了基于MindSpore框架开发的听障视障智能辅助眼镜,并斩获华为ICT大赛创新赛全国二等奖,成长为一名能够运用国有自主技术独立开发的实践者、创新者。“正是在学校‘项目+竞赛+培训’的培养链条下,让我提升了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才有了此次项目展示的机会与舞台。”
聚焦真实世界问题,跨文化组队协作
项目初期,为精准把握需求,同学们实地探访了“劏房博物馆”,亲眼目睹了香港地区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现状,6 平方米模拟空间内双层床与迷你冰箱挤占大半空间、密不透风的环境,让大家深刻意识到 “技术不能是橱窗展品,要扎根真实生活”。“真实环境比博物馆呈现的还要恶劣得多,我们设计的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份对尊严的守护”黄浩钏感慨道。


图片简介:劏房博物馆6平米的房间内的双人生活环境
该项目团队由广东工业大学赵思程、吕洁莹、黄浩钏,剑桥大学Zohaib Awan,浙江大学Ronnie ZG,岭南大学Anukaran,以及八打雁国立大学Karylle Mikaela Ilao共同组成。成员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始终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他们善于倾听彼此的想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梦想与目标——希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不仅是一次实习,更是一场关于技术如何真正‘落地’、如何为人服务的深刻教育。”吕洁莹在总结中这样写道。

从理论到实践:技术落地与团队协作的双重挑战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赵思程负责产品总体设计与嵌入式开发,算法构建,Zohaib Awan负责3D建模产品设计、Ronnie ZG与吕洁莹负责产品测试及实验,Karylle Ilao负责电路设计、Anukaran负责论文撰写,团队借鉴非洲蚁丘的通风结构与陶罐蒸发冷却原理,设计出四层结构的高效低功耗空气循环系统,并成功研发了支持 IoT 控制的低功耗制冷产品原型。该原型在智能控制模式下整体功耗低于 40W,仅相当于一台手机充电器的能耗。在制冷性能方面,在平均室温 32℃ 的环境中,能够在 10 分钟内将约半个床铺大小的局部空间温度降低约 5℃,兼具节能与高效特性。



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兼顾科学的严谨性与产品的人文关怀,最终以完整的产品化成果在答辩环节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岭南大学创业行动总监 Albert Ko 教授和联合国大学高级研究员Georgina Curto的高度认可。项目不仅关注技术实现,更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意义。项目期间,同学们还在与联合国大学教授的座谈中,了解到AI技术如何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在多元视角中深化对 “人文科技” 的认知。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升级产品,集成空气净化等功能,以期在提升居住舒适度的同时,也为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问题贡献力量。此外,他们还计划将这一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城市乃至全球范围,推动更多创新科技应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项目落幕,情谊与梦想延续
在交流结束后,各位同学回到各自的国家和地区,继续自己的求学生涯,但依然保持着紧密联系,持续分享彼此对未来与世界的思考,同时也积极关注市场动态,探寻潜在的创业机会。这场跨越山海的创新之旅,不仅助力三位广工学子实现了自我成长,更让“科技向善”的种子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根发芽。事实证明,当技术真正扎根于民生需求时,方寸之间的创新,亦能汇聚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正如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谢光强教授所言,本次项目是“粤港高校协同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粤港澳高校合作,推动更多学子走向国际舞台,以科技之力传递人文关怀,用创新答卷回应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