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河源日报|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河源转型升级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6-05 】

2015年07月09日

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河源要打一场为期3年的硬仗。

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河源要打一场为期3年的硬仗。3年,全市要组织24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改,完成技改投资230亿元,同时推动6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如果这场仗打赢了,河源将收获满满:到2017年,河源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620亿元,年均增长1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2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增加到8家,超10亿元企业增加到50家,总部经济或总部机构企业增加到15家……

17日印发的《河源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下称《计划》)明确了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描绘了河源工业转型发展的美好蓝图。

3年推动24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改

看点1:三年工业技改投资累计达230亿元

新一轮技术改造是此次工业转型攻坚战的“主抓手”。从今年起到2017年末,我市将组织240家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30亿元,带动工业投资950亿元。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将从2014年的15.8%一举飙升至26%。

为调动企业积极性,市政府将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同时选择优势行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目标是3年累计推动60家规上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标准质量。

技术改造将为企业成长提供无限“雨露”,也有助于我市工业龙头骨干企业梯队的加快形成。按照计划,三年间我市将培育出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2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增加到8家左右,超10亿元企业增加到50家左右。

看点2:每年2.9亿专项资金助企业技改

虽然技改对企业帮助巨大,但一些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却也遇到资金难题。为此,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期间,我市每年将安排2.9亿元用于扶持企业开展技改,3年的总投入达到8.7亿元。

资金来源方面,市财政每年将安排5000万元,各县区政府(管委会)每年3000万元,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工业技改创新项目给予扶持。扶持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技改设备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开展工业技改项目;新组建的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的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产品;新组建或升级改造的公共服务平台。

《计划》提出,市委、市政府将把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年度目标任务纳入“三赛”及工业园区目标责任考核框架,并进行量化评分。

看点3:三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要达50家以上

《计划》除了突出技术改造,还明确了其他四大任务,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园区扩能增效大平台,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化”,打造资源精深加工应用产业链等。

创新驱动将成为工业发展“新引擎”。《计划》提出,将依托河源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率先探索建立粤东西北地区较完善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粤东西北创新高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创建名牌名标。到2017年末,全市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要达50家以上,三年增加26家以上;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达30家以上,三年增加12家以上。

在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要加快中兴通讯、江东新区LED、北斗导航专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省市共建新一代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制造基地等,到2017年末,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将达60家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

为打造产业聚集载体,《计划》还明确了园区扩能增效的目标任务,即经过3年努力,全市产业园区开发面积要扩大到90平方公里,三年累计完成园区开发投入110亿元,新增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40亿元,年均增长22%。 (本报记者 刘远朋)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和河源企业共同研发生产的超高压水切割机械手,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附加值。本报记者林泽楷摄

领导点评

省经信委副主任林位超点赞——

河源技改创新力度粤东西北少有

“在有限的财力下,河源三年拿出8.7亿元扶持企业技改创新,力度在粤东西北地区少有。”在昨日召开的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动员大会上,省经信委副主任林位超对我市扶持企业转型升级的力度给予点赞。

在听取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具体部署后,林位超表示,近年来,河源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狠抓园区和项目建设,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投资劲头足,园区扩能增效效果好。尤其是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河源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市县财政三年拿出8.7亿元以上的“真金白银”扶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扶持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在粤东西北地区少有,河源必将迎来新一轮技改创新的热潮。

林位超还表示,省经信委将一如既往支持河源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支持河源落实好相关的政策,对河源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申报技改资金等给予倾斜;另一方面将继续支持河源产业的建设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产业园申报省级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本报记者董伟伟)

现场传真

转型升级效益触动企业家神经,各企业纷纷表示——

技改可带来实实在在效益

“转型升级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现在动手还不算晚。”在昨日召开的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动员大会上,市经信局组织的部分企业转型升级成果展览,深深触动了企业家神经,不少企业家深受鼓舞,表示将积极响应号召,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企业发展。

苦口婆心不如现身说法。在昨日的动员大会现场,汉能、中光电、富马硬质合金等河源工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企业现场布展,向广大与会企业家展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以及带来的巨大效益,引起参会企业的广泛关注。

在河源福鸿织染实业有限公司展位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喜华还现场说法,为大家介绍起该公司进行“机器换人”改造取得的良好效果。据其介绍,2004年,福鸿公司员工高达六七千人,使用的还是纯手工织机,一人一机,效率非常低下。后来虽然升级为半自动机,但效率还是比较低,企业效益并没有得到大幅提高。2007年,该公司全面引进全自动电脑横编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机器换人’初期成本投入很高,但完成改造后,一个人至少能操作8台机器,熟手还能操作10多台,效率提高了至少五六倍,每个月可节约成本500多万元,非常划算。”张喜华还介绍说,接下来该公司还将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使机器能够把电脑设计出的图花同步编织到服装上。福鸿公司升级改造的良好效果让不少行业企业家羡慕不已,他们表示福鸿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受到触动的还有市高新区康维斯通讯公司副总经理叶彤。康维斯通讯是一家成立不久的移动电话和电脑周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目前企业发展比较迅速,但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人力成本比较高。叶彤表示,在此次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动员大会上,各相关企业展示了自动化技术的强大活力,让他深受触动。他说,接下来,他们也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引进更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本报记者谭绍丁)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

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河源转型升级

灵活的机械手,在精准的位置上完成喷绘;先进的史陶比尔机器人,飞速完成一部部手机组装……在昨日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动员大会展厅里,由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和相关企业带来的高精度自动化设备引起了众多企业家的注意。

据了解,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是由市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共建的市校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它秉承“协同创新·服务河源产业发展”的理念和使命,依托和发挥广东工业大学学科、人才和技术等优势,紧密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打造创新生态环境为目标,集聚人才、项目、资金和政策等创新要素,努力建成我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推动引擎。

“我们依托这个公共服务平台,把广工大的人才、技术、资金和科研成果引到这个平台,与当地产业企业进行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院副院长谭台哲表示,研究院围绕河源的产业特色、省政府和市政府大力推动创新驱动的要求、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需求等,积极谋划推动我市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和推广机制建设,依托该平台的机器人应用推广中心,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工作,为河源的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供服务,同时利用广东的信息技术和国家互联网+思维将河源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

鹏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于该创新服务平台的典型代表。据鹏翔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以前生产的高压水切割机,只能对材料进行平面切割,而且长期操作机器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与研究院开展合作后,鹏翔公司成功研发生产出超高压水切割工作站,其机械水刀不仅可以进行立体切割,价值大幅提高,企业效益大大提升。

合作开展新产品研发,只是广工大协同研究院服务我市企业的一个缩影。据谭台哲介绍,研究院在依据我市产业发展的特色和现状,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在探索示范引领具有粤东西北山区特色的、创新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的同时,还将逐步建设现代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粤东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为我市科技创新服务。

(本报记者谭绍丁)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先进典型

【机器换人】

龙川南发织造有限公司:每年节省成本近千万元

去年,南发公司开展“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引进日本岛精牌全自动电脑横编机,将一人操作一台机器提高到一人操作12台机器,实现24小时连续生产。目前,该公司引进全自动电脑横编机272台,员工由原来的3000多人减为600人,每年节省成本近千万元。

河源福鸿织染实业有限公司:减少用工人数近6000人

近年来,福鸿公司积极进行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引进1000多台全自动电脑织机,一台织机相当于半自动手工织机7—8人的生产效率,减少用工人数近6000人,每年节省成本近亿元,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劲达技术(河源)有限公司:年产值大幅增长50%

近年来,劲达公司针对生产效率底、污染大、用工多、加工繁琐的玻璃制品切割打磨、玻璃钢模具翻制等生产工序开展“机器换人”改造,用工人数由1200人减少到300人,年产值4.5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长50%,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污染危害。

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生产效率提高250%以上

十年来,西可通信公司先后投资10多亿元开展技术改造,形成了从模具、喷涂、注塑、线路板、元器件到整机组装的手机完整的产业链,装备和技术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同时开展“机器换人”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引进“分板/测试/点胶/过炉一体线机器人”和“自动包装线机器人”,每条线可减少用工20人、生产效率提高250%以上。

【创新驱动】

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获得4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

近年来,富马公司先后投入近亿元进行技术创新,攻克200多项国内外技术难题,获得了4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其中18项发明专利)和20多项软件著作权,研发出国内外加工效率最高、工艺最稳定、操作最便捷的第五代数控加工装配规模化成品工具生产线,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交易。

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领先国内智能电力监控行业

近年来,雅达公司通过创新,掌握了多回路单通道交流采样技术、基于ZigBee的无线通讯技术等多项智能电力监控核心技术,拥有各类专利88项,多款产品被应用到国家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鸟巢和水立方、广州地铁等重要场所以及艾默生、中兴通讯、ABB、三大电信运营商等著名企业,成为国内智能电力监控行业领先企业。

【扩产增效】

河源中光电通讯技术公司:年产精密显示模组1亿套

自2011年落户以来,中光电公司呈现几何级高速发展势头,已成为国内规模前四的中小尺寸平板显示模组制造商,产品涵盖中小尺寸TFTLCD显示模组、高精密微型摄像头等,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医疗、工业显示等领域。年产精密显示模组1亿套以上,预计今年产值将达60亿元,纳税4000万元。

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将投资2亿进行系列改造

自2007年成立以来,美晨通讯累计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扩产增效技术改造,目前已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12条SMT高速贴片线、41条手机装配线,手机整机产能1800万部,产品全部实现有3G向4G过渡。未来三年,将投资2亿元开展扩产增效等系列改造,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双提高,力争产能翻倍、产值翻倍。

【绿色发展】

广东汉能薄膜太阳能有限公司: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广东汉能致力于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事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相结合,先后建设了一天国产和两条分别进口瑞士欧瑞康和美国的先进生产线,拥有30多项专利技术,光电转换率达15%,产品应用于农业大棚、畜牧屋顶、建筑、汽车等领域,努力为全社会的节能降耗、为河源打造“广东绿谷”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兴通讯河源项目:打造河源标志性龙头企业

中兴通讯河源基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将承担有限、五县和中断产品以及供应商的配套材料等移动通讯系统产品及其软件的生产,同时可带动产业链配套项目近百个。预计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成为河源地区标志性龙头企业。

上一条:南方日报|大学生上演创业“路演”秀
下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主流媒体看广东”采访团走进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