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YC勇创团队”成立5年,拿了18项无人机、机器人专利
(广东工业大学苏成悦教授(前)和Y C勇创团队的学生)
2017年广州《财富》论坛上,1180架无人机为广州下了一场惊艳的“彩色雪”,让全世界的朋友圈都震撼了一把。
近几年来,广东无人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持续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领跑,就连广东的高校也十分注意对口专业的人才培养。广东工业大学创客空间的“Y C勇创团队”就专注无人机、机器人等项目研究,成立五年时间,他们申请获得18项专利,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全国性竞赛中斩获6项大奖……以傲人的成绩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优秀典范。
“我们在创新创业中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和各类的高新产品,无一不为提升广东‘智造’水平助力。”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苏成悦教授表示。
动手强
团队成员毕业月薪八千元以上
YC勇创团队牛在哪里?首先,它成立得特别早。团队的指导老师苏成悦介绍,广工在2012年11月就成立了YC勇创团队,是一个由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学生组成的协同创新团队,它研究的方向非常广泛,涉及无人机和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电子;机器视觉和高速运动定位;LED智能照明和应用等诸多方面。最开始的时候,团队就已经着重在无人机领域发力,而那个时候,很多学校都还没有涉足无人机领域。
YC勇创团队牛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个团队特别注重“实践”,是一支注重实践创新,喜欢“真枪实弹”开展实践的团队。
“我们团队的项目很多,既有国家级和省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也有自拟的创业项目、前瞻性科学项目,以及参与教师国省市等级别的科研项目,还有不少企业项目。”苏成悦说,正是因为有着各样丰富的项目种类,学生得到的各种锻炼模式也很多,比赛型的、科研型的,或者是贴近市场的项目,在这个团队里都能找到。
“刚加入团队时,每天除了上课基本都呆在创客空间练习,最长曾一天待过十几个小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罗晶告诉南都记者,学校本身的课程设计中就有考虑到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学期48个课时中,有12个课时是动手实践课,进入团队后,平时自己主动练习实践的时间更是多不胜数。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校鼓励实践、学生勇于实践的氛围下,YC勇创团队的成员个个都拥有不错的动手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自己脑海中想出的作品转变为实物。也正是因为动手能力强,团队成员们纷纷成为上市公司、业内知名公司的“抢手货”,大疆、极飞、华为、三星、视源等企业中均有团队成员的身影,哪怕是刚毕业,人均月工资都能在8000元以上。
门槛高
每年招新通过率1比15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参加到这支团队中来呢?
“我们每年都有一套严格的考核。“罗晶入队多年,算得上是一名老队友了。他介绍说,每年学校都有近600名学生报名参加团队,需要通过笔试、面试和动手操作三轮考核。“第一轮面试基本就只有100人能通过,第二轮面试完成后,大概就只剩下30-40人的队伍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成功的基石。虽然淘汰率很高,但罗晶说,一旦入选的团员,往往都会一路坚持下去,基本很少出现会半路退出的现象。
来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叶嘉乐也是Y C勇创团队中的一员,他回忆说,自己就曾经为了参加一场比赛,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连续熬了三天三夜的通宵。“虽然当时感觉人很累,很辛苦了,可看到大家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心中又感到十分的满足。“
不仅仅是愿意花时间,团队成员们不少人更是“真金白银”地花钱在各类实验上。“像我们的无人机测试,很多材料都是很贵的,随便一买都是上千块钱,我们的学生都愿意自己掏钱去做测试,这点如果你没有真兴趣,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苏成悦告诉记者,在无人机测试中,“炸机”或者无人机坠毁都是常见的事情。“我们曾经组装过一台无人机,价值一万多元,是我们组装过比较贵的一台无人机了。可就是试飞的过程中,飞机失控,掉到附近的南亭村里面去了。等我们的学生找过去,无人机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
还有一次,团队用无人机给学校拍摄招生宣传片,在拍摄过程中,无人机就掉到了附近的溪水河里,整个无人机也报废了。“虽然我们的团队有学校的资金支持,但我们团队的学生,包括我自己,还是会有一些个人付出,可大家因为喜欢这件事,很多时候都顾不上算一些得失问题。”
创未来
要缩短竞赛作品和市场产品的差距
在2015年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广工就凭借一款“结合多轴无人机技术的飞艇”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普通的多旋翼无人机有续航时间短、载重量小、安全性较低等缺点,而广工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让这款特殊的飞艇结合了无人机及飞艇两种飞行器的长处,在拥有超长续航时间和超大载重量的同时,具有高度的可操控性和安全性。
这款飞艇具有的潜在应用性,吸引了相关企业及单位的资金支持与投入,并成功获得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不过,苏成悦也非常冷静地看待团队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学术科技竞赛与市场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件优秀的参赛作品真的要进入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表示,竞赛上的作品更多是参赛者能力的一种展示,它需要参赛者在两或三天这种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作品。而市场则更多从用户体验等方面出发,对一件产品的稳定性、适用性与价格的合理程度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鼓励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苏成悦表示,现在团队学生深受不少业内知名公司的好评,这就是对广工培养模式的一种认可。“大学生不见得非得创业才是成功,大学的培养模式也一样。现在广东对工科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只要能为广东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是大学教育的一种成功。”
采写:南都记者 尹来
实习生 琚逸瑾 通讯员 朱小翠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