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1月23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广东开启“两会时间”。代表委员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怀揣着履职热情,带着基层的声音和百姓的期盼前来参会。
建设世界一流湾区亟需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打造高质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意义重大,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 谢光强在提案中表示:首要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耦合度不高、共享融和不足、人才服务不够高效等问题。
他表示,这次带来的提案主要是希望能助推粤港澳三地青年在大湾区创新创业、学业、就业获得广阔舞台,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粤港澳青年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制造强省高质量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三大建设重任。
建设世界一流湾区亟需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林立,共有各类高校 194 所,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高等教育集群,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打造高质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耦合度不高。目前我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粤港澳大湾区内支柱产业、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各高校学科优势等方面未能有机地协同融合起来。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供给共享融合不足。虽然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合作办学、学历互认、课程学分互认、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科研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多以自发形式进行,缺乏系统支持和科学融合机制,各方资源未能有效地共享联动。
(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还不够高效,双向流动不够顺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联动发展,一大批面向未来产业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 但当前还缺乏顺畅有序的双向人才流动渠道,在科技服务、金融投资、创业孵化、精准就业方面缺乏系统的人才落地服务。
建议:推进打造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的建议
(一)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生态联盟。联盟应以“政府规划主导、高校主体运行、企业深度参与、面向产业需求协同育人”为建设原则,融合区域内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行业头部企业、各类孵化器和产业园区等主体,政校企协同,联合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互生共营”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生态。
(二)深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融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大湾区标准”,在联盟高校中设置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融合服务中心,汇聚联动校内、校际、创新创业平台、产业等各方资源,畅通对接机制,优化区域内创新创业实践育人链条,以多学科交叉创新实践为核心,支撑跨界创新创业合作有序开展,重点推动三地创新创业人才进行联合项目研究、联合创新实践、联合参赛、联合创业孵化。
(三)提升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效能,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互通、人才互通的循环生态。建设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信息枢纽,动态掌握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和行业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成果信息,服务高校和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精准引育,挖掘和培育极具潜力的创业项目,为粤港澳三地青年在大湾区学业、就业、创业、置业提供广阔舞台,从而构建信息互通、人才互通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的循环生态,开创粤港澳青年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网址链接:https://m.itouchtv.cn/article/94a2dcfebc3b972fb36ca4d8ff6109fd?shareId=WZMgSF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