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创享长青班”打造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范式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1-18 】

充分发挥学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国际视野、较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学校于2023年12月启动建设“创享长青班”,邀请徐雍、郑李娟、蔡瑞初、马金星、李成超等五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担任首席教授,入驻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工大创谷,深化跨学科交叉、本硕博贯通、产教融合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长青班的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工作并为长青班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跨学科联合培养、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提供实训场地、宣传招募、资源对接等支持和服务。

为总结“创享长青班”的建设情况和经验做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下一步主要任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谢光强、副院长许金镇、胡艳鑫与五位首席教授进行专题交流。五位教授分别领衔的智控班、智创班、菁华班、高能班与锂能班,依次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本硕博贯通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索实践进行了系统汇报,全面展现了“创享长青班”在科研引领、项目驱动、贯通培养与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为学校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范式。

 智控班:无人系统“研-赛-产”一体化,技术落地千万元级项目

 徐雍教授领衔的智控班聚焦无人自主系统,构建"本硕博贯通+项目组驱动"培养模式。班级设立水空两栖无人机、自主导航无人机、两栖微型气垫船三大项目组,形成"导师引领—博士统筹—硕本协作"高效体系。两年来,学生发表SCI论文78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获国家级竞赛奖5项、省级12项,2025届5名学生保研至南开大学、上海交大、西安电子,并与企业达成千万元级产业化合作,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跨越。

 智创班:因果智能引领AI前沿,科研成果赋能产业决策

 蔡瑞初教授带领的智创班深耕因果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打造"三合一导师制+一生一项目"培养生态。团队在出行平台长期因果推断方向取得突破,模型评估精度显著提升,决策周期大幅缩短。学生获“互联网+”国赛金奖、“挑战杯”省特等奖等荣誉,申请发明专利19项(授权7项),发表CCF-A/B类、中科院一/二区论文55篇,2025届毕业生升学率达62.5%,多人进入中科院、电子科大、华南理工等顶尖学府。

 菁华班:跨学科协同攻坚“双碳”难题,本科生深造率100%

 马金星教授牵头的菁华班紧扣国家“双碳”战略,组建跨学科研究小组,聚焦污水低碳资源化、碳交易系统、新污染物智能识别等前沿课题。班级实行“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双指导,推动环境工程与AI、管理、自动化深度融合。2025届本科生深造率达100%,多名学生推免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累计发表SCI论文11篇,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金奖,彰显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实力。

 高能班:聚焦湾区高端制造,锻造“功夫到家、务实能干”的科创人才

 郑李娟教授领衔的高能班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智慧医疗、高端PCB与半导体等主导产业,联合大族激光、华为、大博医疗等龙头企业,构建“学术导师+企业高工”双导师制。班级深度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开设特色课程,实行“理论+实训”的模块化培养,提升学生产业实战能力。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10余项,多名学生成功保研,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彰显。

 锂能班:锚定水系电池安全赛道,育强“能攻关、善转化”的新工科人才

 李成超教授领衔的锂能班聚焦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新能源产业需求,以高安全水系锌离子电池为核心方向,实行“矩阵式导师团队+学术与双创双轨驱动”管理模式,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赛事锤炼—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班级已在SCIⅠ区TOP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并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大赛中斩获多个奖项,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成效显著。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各班也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共性挑战:跨学院协同机制有待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存在制度“断点”,校企合作深度与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针对这些挑战,各班形成共识,提出将持续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一是深化“三合一导师制”与“一生一项目”模式,推动高水平科研资源与企业真实课题融入教学;二是完善动态管理与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三是拓展跨学科协同与国际化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广度与深度;四是强化数字赋能,实现培养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五是推动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鼓励学生在“数智制造”“数智医疗”“数智能源”“数智城市”等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探索,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科技解决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输送更多高素质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下一条:粤港协同赋能湾区创新,跨学科融合共育青年创客 ——香港岭南大学x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冲刺营圆满举行

关闭